



维生素D是与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充足的维生素D对儿童早期发展及疾病的防治具有积极的作用,缺乏和不足均会影响儿童健康。一直以来,如何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家长们都有比较多的疑惑,今天临床药师就和家长们一起来聊一聊补充维生素D的那些事儿。
答:不能。
90%的维生素D来自于皮肤合成。宝宝暴露四肢和面部的情况下,每日30分钟的日晒大约可以合成200 IU的维生素D,是最易获得的维生素D来源。但要依靠晒太阳来纠正维生素D缺乏,就要大大增加晒太阳时皮肤的裸露面积和裸露时间,但因为地理环境、光照强度、季节、天气和防晒习惯等因素,很多宝宝可能无法获得充足的阳光照射。
日常食物中的维生素D含量很低,无法单纯依靠饮食来获得每天所需的维生素D,如100 g熟猪肉仅含维生素D44 IU,100g蛋黄仅含维生素D217 IU,尽管一些海洋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和鳕鱼等)中维生素D含量较高,但这些鱼类均非我国人经常食用的鱼类。

答:补充维生素D非常重要,市面上的维生素D制剂种类繁多,如何选择,以下帮大家总结了一些方法。
鱼肝油 vs 鱼油
鱼肝油来自于深海鱼的肝脏,主要成分为维生素A和维生素D。
鱼油来自于深海鱼类的脂肪,主要成分为DHA和 EPA,有降低血脂、预防心脏血管疾病等作用,但不能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AD vs 鱼肝油
维生素AD是人工合成的纯粹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通常是将维生素A和D以3:1的比例合成,有严格的制药标准,维生素A和维生素D 含量在正常范围内,更适合婴幼儿的摄入。
鱼肝油是天然深海鱼类肝脏的提取物,它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比例通常为10:1。鱼肝油中维生素A占比高,容易造成 维生素A中毒,并不适合婴幼儿服用。同时鱼肝油并不像人工合成的维生素AD那么纯粹,其中可能含致敏物质,需要考虑宝宝是否对海鲜类过敏,同时应考虑到重金属超标的风险。从这里看,选择更纯粹的维生素AD滴剂安全性会更高。
维生素AD vs 维生素D
选择剂量合理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同补,在免疫功能、骨骼发育、预防贫血等诸多方面具有共同作用。因此,维生素A、维生素D同补的方式具有合理性,适合目前我国儿童现状。伊可新(维生素AD滴剂(胶囊型))为非处方药,使用时应严格遵守医嘱,长期过量服用,可产生慢性中毒。可采用维生素D制剂和维生素AD制剂交替服用的给药方式。对于某些急需补充维生素D,而维生素A不太缺乏的大部分婴幼儿,使用单独的维生素D制剂即可满足需要。随着儿童成长,食物呈多样性,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十分丰富,在保证合理饮食的情况下,额外补充维生素D即可。对于营养摄入不均衡,维生素A缺乏的宝宝,建议补充维生素AD制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也可选择维生素AD制剂。
维生素D2 vs 维生素D3
维生素D家族有五种化合物,其中对健康关系较密切的是维生素D3(胆钙化醇)和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其中维生素D3是维生素D中生物代谢率最高的一种活性形式。因此,建议家长优先选择维生素D3制剂。
①预防佝偻病,建议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400-800 IU/d,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针对高危因素可采取主动阳光照射、维生素D补充、食物强化等策略提高维生素D摄入量。
②自出生1周开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胎儿口服维生素D制剂800 IU/d,3个月后改用口服维生素D制剂400 IU/d;如果用早产儿配方奶粉者可口服维生素D制剂400 IU/d。
③建议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每日应补充维生素D400-800 IU
④建议腹泻病程期间,儿童应补充维生素D400-800 IU/d。
⑤建议存在缺铁性贫血及铁缺乏高危风险的儿童,应补充维生素D400-800 IU/d。
⑥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的儿童易罹患维生素D缺乏的风险且病情严重程度与维生素D缺乏程度呈正相关。建议补充维生素D400-800 IU/d。
⑦其它情况: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户外活动少及生长过快的儿童在使用维生素D制剂同时,根据膳食钙摄入情况酌情补充钙剂,达到营养素推荐量要求。
答:发生维生素D中毒,会有如下表现:
①早期症状是食欲减退,甚至厌食、烦躁、哭闹,多有低热。也可有多汗、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
②逐渐出现烦渴、尿频、夜尿多,偶有脱水和酸中毒等;
③严重者可出现精神抑郁,肌张力低下,运动失调,甚至昏迷惊厥,肾功能衰竭;
④长期慢性中毒可致骨骼、肾、血管、皮肤出现相应的钙化,影响体格和智力发育,严重者可因肾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维生素D中毒剂量的个体差异较大。
①婴幼儿每天摄入2-5万IU(相当于50-125粒含400 IU的维生素D),连续数周或数月;
②未经诊断行大剂量冲击疗法(最小治疗剂量为2000 IU/d),连续数周或数月;
③部分患儿对维生素D敏感,服用维生素D4000 IU/d,经1-3月后也可能出现中毒症状。
所以,一般情况下,偶尔一次的稍过量服用不至于中毒,家长不用过于担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撰文:王雅
编辑:钟媛
审核:邹泽 李飞 刘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