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伤寒论》六经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1-11-09 浏览:3334 科室: 作者:
我对《伤寒论》六经的认识
文章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魅力如同一坛老酒、放之愈久愈醇香,《伤寒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以下是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一、以理解伤寒论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伤寒论》主要是继承仲景的学术思想,探索其精微大义,因此就要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作,求其本意。《伤寒论》由于成书年代久远,条文失真,文法多样,文字古奥,论理广深,因此,我们要想学好、学透,依靠后世注家,以注家作为向导,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然而,历代注家很多,且观点不一,如何选择,很是让初学者头痛。在书店买了一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及广东中医大学李赛美教授的视频课件,里面释义博采众家,实在让我受益匪浅。而胡希恕老师更是为后代工人为伤寒论注解的第一人,胡老师释义让人叹为观止。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学习《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生

二、我对六经的认识

《伤寒论》六经体系是疾病共性规律的概括,以六经生理为基础,阐释其病理变化,不单是外感,实可以统万病。《伤寒论》从内难二经基础上的进一步之经典著作,补内难二经之不及,其首创六经证治。故我对六经之认识有一读之必要,中医治病皆从整体出发,依据病者盛衰强弱、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而治宜和解。

六经的划分具有辨证与论治的双重意义,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示中风或伤寒,以确定解肌或发汗的治法。第二,提示病位的表里,可定表、和、攻救之法,对于部位的归类,可做为论治的根据。第三,提示病情的寒热,决定用药的温凉。第四,提示邪止消长的情况,可知如何祛邪或扶正,在辨证归类时以实证属三阳,虚证属三阴。第五,提示受邪的经脉脏腑可以分经用药,有的放矢。由于六经能提示受邪部位在何经脉脏腑,给立法方药指明方向,故伤寒六经辨证的过程,即是确立治则,治法及选方遣药的过程,所以辨证与论治是两个步骤,合而观之辨证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六经传变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条件,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阳而反应强烈,且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都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阴经的,病多属热,易于亡阴。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条件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证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发于阴。

中医临证辨治思维方式:(1)对症治疗(2)辨证论治

这次到山东中医大学理论学习一月期间姜建国教授提出了从五个方面去领悟《伤寒论》1、变法辨证思维,凡论述两段条文均有一常一变、如大青龙汤(原文38.39)小青龙汤(原文40.41)白头翁汤(原文371.373)2、恒动辨证思维,六经病之间的动态变化(转属)肌表病与六经病之间的动态变化(传经)六经病与"坏病"之间的动态变化(隨证治之)外感病后正与邪的动态变化(差后劳复)3、整体性辨证思维.六经辨证整体(病脉证治.理法方药.煎服禁忌.差后劳复)例如:小柴胡汤通大便:230条原文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4、发散性辨证思维,传统观点:膀胱蓄水让-太阳腑证-利水剂,仲景观点:消渴小便不利(71条)烦渴(72条)渴与不渴(73条)水逆(74条),捣为散…汗出愈(71条后注)5、司内辨证思维,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原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疗中焦四方(半夏泻心汤.黄连汤.旋复代赭汤.小柴胡汤)不虚补之。

三、借天时而自和—六经病解有定时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这六个欲解时都值得我们去从温经典《内经》。

四、关于伤寒在临床上的运用体会

结合临床的实践与体会。总结起来,在临床应用经典,首先应抓住主证,然后辨析病机,最后在了解方义的基础上化裁经方,经过加减。临床如桂枝汤加减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营卫不和的汗症,白虎加人参汤合竹叶石膏汤治疗糖尿病。五苓散合真武汤治心衰的水肿,等。总之,《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奥妙值得让不断的我学习和探索。



地址:重庆市黔江区正阳街道正舟路南段360号

急救电话:120,023-79252120

门诊部:023-79246331

值班电话:023-79222258

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_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

渝ICP备15010313号-2

渝公网安备50011402500550号

本站所有资料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

联系
电话
预约
挂号

微信扫一扫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