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内经》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论述 |
文章 |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经过近期的学习,虽然学习的内容不多,但内涵丰富,下面是我学习《黄帝内经》的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黄帝内经》上册素问中的第一篇,用对比的手法讲“上古的人”与“今时之人”的不同,从生活行为上讲述上古人的养生之法。“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而究其原因是为什么呢?通过“上古”与“今时”的人们比较,再观现在的我们的生活状态,我们应该注意和改变的生活习惯。 在古文里歧伯的对曰中我们可以知道:上古时期的人们洞悉道生方法、法则,能效法“阴阳”的转换变化规律,生活作息都有正常的规律,即能顺着生命的自然生长去生活,不费神劳累,所以能够身体健康,精神熠熠,轻易活到百岁,这是“上古之人”的养身之道;而“今时之人”恰巧与“上古”之人相反,不注重身体健康,一再放纵自己的内心欲望,生活在各种不好的行为习惯中,为自身欲望所惑,“殚精竭虑”,身心受到破坏,元气大泄,所以身体不好,寿命不长。看看现在的我们,又何其不是“今时之人”呢?在科技和社会生活急速发展的状态下,大多数的人们都适应或开始了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不注重生活节奏,生活作息不规律,熬夜加班,爱吃快餐食品,爱喝各种碳酸饮料,暴饮暴食。有些人视酒如命,有些人纵欲过度,随意挥霍自己的健康,只是求得短暂的快乐,得不偿失。在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我们,更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用正确的生活习惯来养护我们的身体。在作息上,按时就寝,准时起床;在饮食方面,按时进餐,吃当季食物,少吃或不吃反季节蔬果,吃适量,不暴饮暴食,也不节食少吃。注重生活行为习惯各方面,有节有律。 第二、心理层面的养生。说到心理养身之法,就是由内而外,从身体内部养护身体。养身仅仅在外部行为上是不够的,心理层面的养生是为了避免一些“虚邪”对身体的伤害。心理养生是为保养元气而进行养生。人若没有过多的非分之想,自然不会有过多的索取和欲望,欲望减少,心理会慢慢平静,真气、精力的消耗就会减少,内心没有沉重的负担,不焦躁,无恐惧,真元得到保护;对于身体内部五脏六腑,顺应真气的流转,以上几点对于真元的护养都有最直接的影响、作用,使其处于盈满状态才能在“虚邪”来袭时,是身体不受到伤害,反之,这些会影响身体健康。 曾看到过这样一段对话:魏文王问扁鹊说:“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谁最好?”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又问:“那么为什么你最有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未发作之前,中兄治病是治病情初期,而我治病则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因此,一般人都看不到长兄和中兄的治病才能,而只看见我在经脉上针灸,用针管来放血,在躯体上动刀、敷药等大手术,所以都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因而得名”由此可见,扁鹊认为防病或养生才是最重要。《黄帝内经》中“上古天真论”在我看来,实质上也就是通过养护好身体从根本上防病长寿。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中医对体液(阴液)动态平衡系统有了更深的认识,东垣在其著作中,曾引用《素问·经脉别论》以上的一段原文来论述和说明正常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即水液入胃,经过脾的转运,将精微布散全身,并上输于肺通过肺气肃降,通调水道,而输注于膀胱。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藏津液。膀胱中之津液,经肾的气化,将其中之浊者化为尿液而排出。这种代谢过程,还必须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阴阳的升降出入,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断进行平衡调节,以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此即水液代谢之理。 《内经·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睥,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总结了人体的津液代谢过程,提出了人体的津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紧密相关,为后世的津液代谢及津液的病理、治疗的论述提供了依据,后世在治疗关于水液疾病的问题上,多以此为依据,收益颇多。 综上所述,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需要多个脏腑的综合调节,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为要,若三脏功能失调,则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过程,破坏水液代谢的平衡,从而导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环流障碍,水液停滞,或津液大量丢失等病理改变。津液生成不足或大量丢失而伤津化燥,甚则阴液亏虚,乃至脱液亡阴,津液停聚则为湿、为饮、为水、为痰,例如水肿:水肿乃水道不得通利,水饮痰湿停聚为患,治疗水肿之患不论表里内外各部,皆从调理三焦气化入手,肺气得宣三焦气化自利,不论其表里、寒热、虚实皆当(治肺),肺气不得宣降,水道不得通调。 吾师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经过吾师的教诲,近期的学习,深刻体会到阴阳五行”是《内经》的理论基础,它一方面贯彻了朴素的唯物观点,一方面也体现了自发的辩证法思想。辨证论治部分,辨证则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病因,主要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伤三个部分,它是了解病变本质及发病规律的主要知识。关于针灸,《内经》里特别丰富,尤其是《灵枢》还有“针经”之称,阐述了人体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理论和经验均称卓绝,当然内经中的经典远不仅止于此,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推敲、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