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伤寒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
陈焕梅 |
《伤寒论》是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撰写的祖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有幸在重庆市名中医王洪白传承工作室聆听了师父对《伤寒论》的讲解,对这本博大精深的巨著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学习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掌握学习方法 《伤寒论》是一位东汉医家所著,受当地当时方言影响,有些条文理解起来挺难的,在师父的讲解下,明白首先要熟读条文,精思每一句条文的意思,并进行归纳与比较。仲景在写书时使用了很多的文法,要反复阅读,温故知新,才能理解字里行间的意义,临证才能有头绪。 二、确定“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处理方法。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临床上有很多的大家、流派都在使用所谓的经方、验方及通用方等,都是未见病人,临证了解病史之一二,方就写出来了,而且还是某某大师的秘方,可见辨证论治只是口号,并没有体现个体化的治疗。比如一位患者主诉为头痛,那么首先要分清头痛的性质,是虚性头痛还是实性头痛,是外邪引起还是脏腑本事病变引起的,时下,必要时 还要借助神经系统查体、头颅CT或MRI等检查排除心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后再行中医辨证治疗。作为中医工作者,特别是重庆市名中医的传承人,在临证时一定要熟记师父的辨证论治思维。这一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一是全面收集病人的病史资料。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去获得病人的准确信息,现在还可以借鉴一些检查手段,如胸片、化验、CT、心电图等,全面了解病人的第一手资料。二是运用中医理论去分析、综合、归纳病情,寻找病因,确定病位,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的证型。三是以证型为依据,按中医理论要求,确定相应的治法与具体的方药和方法施治于每一位病人。四是检验施治效果、修正治则治法。归纳总结,才能提高中医从理论到实践的临证水平。 三、了解六经辨证 所谓六经就是三阳经及三阴经的总称。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根据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证候,寒热趋向,邪正盛衰,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并根据发病的时机、疾病缓解时与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相类比,总结分析,推测疾病的进退,正邪的消长规律,来选方用药,治疗疾病,达到最佳疗效。比如说少阳病多在7-8点发作,符合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厥阴病,头痛在晚上2时至6时加剧。在诊疗过程中要详细的询问疾病发作的时间、季节、缓解的时间及伴随症状,结合六经病欲解时的阴阳八卦图,理解性处方,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伤寒论》每一句条文代表张仲景及各位医家的临证经验总结,只是熟读,不理解、不明白条文的意思,不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及鉴别,还是无法灵活运用。比如一位咳喘的病人来就诊,有很多疾病会引起该症状,如哮喘、流感、支气管炎、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均会此临床表现,在《伤寒论》里原文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原文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佳。《伤寒论》原文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发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可见治疗咳喘的方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那么遇到咳喘的病人如何辨证选方呢,首先看有无表证。有一分表证便有一分畏寒。另外从水色、水气、痰、脉证等多方面收集资料,辨证论治,方能药到病除。 《伤寒论》这本书已经研读多次,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感叹这本书的博大精深,值得大家反复研读、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