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伤寒论》 |
张凤艳 |
学习中医已有1年余,作为重庆市名中医王洪白传承工作室的一份子,在师父的精心指导下,开始学习《伤寒论》。通过对经典的学习,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培养了我的中医辨证思维,为将来从事中医工作打了基础。现将学习《伤寒论》的体会做简单汇报。 《伤寒论》是东汉末期名医张仲景所著。是阐述多种外感疾病、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张仲景根据《东问. 热论》六经分证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错综复杂的症候及其演变加以总结,提出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还把《内经》以来的脏腑、经络和病因等学说,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总结提炼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治疗方法及各个方剂和具体药物的选择使用,书中所载的方药,尤其是许多有名方剂,经过长期的实践验证,至今还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行之有效。 《伤寒论》以伤寒命名,伤寒二字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如《素问.热论》说“今天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如《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湿病。”由此可见,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即包括上诉五种,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而即发的疾病,即五种中的伤寒。 六经是指太阳、阴阳、少阳、少阴、厥阴。《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出现是的各种症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讨论病变的部位、症候特点、损及何脏何腑、寒热趋向、邪正消长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伤寒论》的六经,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原则。 《伤寒论》六经病症的治则,包括祛邪与扶正两方面、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和“存阴液”的基本精神,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各经证侯往往混杂出现,在脉症同病时,宜按表、里证的先后缓急,而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可选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之法。表里同治是表证里证同时治疗的方法,本法以兼顾表里,具体可根据病情选择使用。 《伤寒论》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其中的奥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