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解表剂心得体会
郑琼飞
方剂学的内容非常丰富,方剂的数量亦十分繁多,很难将众多方剂全部掌握,《方剂学》教材中所选的成方都是临床医家经验的结晶,大都疗效确实,经得起实验、考验,是沿用不息的名方又必须学好。达到以有限之方应无限之病证。通过学习解表剂结合跟师经验有如下体会:
一、概念理解
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理论立法,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属于“八法”中的“汗法”;为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而设。此时邪未深入,病势轻浅,可用辛散轻宣的药物使外邪从肌表而出。如果失时不治,或治不如法,病邪不从外解,必转而深人,变生他证。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强调外感六淫初起,若及时运用解表剂治疗,使邪从外解,则能早期治愈,防止传变。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咽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滑、仅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二、辨证论治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异,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别。表寒者,当辛温解表;表热者,当辛凉解表;兼见气、血、阴、阳诸不足者,还须结合补益法,以扶正祛邪。
因而解表方剂相应地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1、辛温解表剂,适用于风寒表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鼻塞流涕,咳喘,苔薄白,脉浮紧或脉浮缓等。
常以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羌活、苏叶、防风等为主组成方剂。
因寒邪束表,每致营阴郁滞,肺失宣降,故此类方剂每配伍活血通脉的桂枝、川芎及宣降肺气的杏仁、枯梗等。
常用经典方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丸、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香苏散、止嗽散。
跟师经典案例:
刘某,男,46岁,因“恶寒发热,全身酸痛6天”于2018年2月25日就诊。诉恶寒发热,全身酸痛,头痛项强,无汗,偶有咳嗽,咯少量白痰,口苦微渴,舌质淡红苔白,脉浮滑。
中医诊断:感冒(寒湿夹热证)。
治法: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组方:九味羌活汤加减。
处方:羌活15g,防风15g,荆芥15g,苍术12g,葛根20g,细辛6g,川芎12g,白芷15g,藁本15g生地10g,紫苑12g,黄芩12g,甘草6g。3剂,每日1剂,分3次水煎服
3月1日复诊:药后诸症明显好转,现略感身重、头颈不适,无咳嗽。守一诊方药去紫苑,2剂。10天后随访痊愈。
2.辛凉解表剂,适用于风热表证。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咳嗽,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常以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旁子、桑叶、菊花等为主组成方剂。
由于温邪袭人,具有发病急、传变快、易搏结气血、蕴而成毒、且多夹有秽浊之气等特点,加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每致肺气失宣,故多配伍清热解毒的银花、连翘及宣降肺气的桔梗、杏仁等。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葱豉桔梗汤
跟师经典案例:
张某,男64岁,因“发热,头痛2天”于2019年6月22日就诊。诉2天前劳动后出现发热,恶风,咳嗽,咯少量黄痰头昏痛,面红耳赤,口干渴,鼻塞,流浓浊涕,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感冒(风热犯表证)。
治法:辛凉解表
组方:银翘散加减。
处方:金银花15g,连翘15g,淡竹叶9g,荆芥12,牛萝子12g,淡豆鼓9g,薄荷6g,芦根15g,桔梗12g,黄芩9g,浙贝12g,甘草6g。3剂,每日1剂,分3次水煎服。
1周后随访,诸症痊愈。
3.扶正解表剂,适用于兼正气虚弱者。
正虚指气、血、阴、阳不足。气虚或阳虚者外感风寒,若单纯发汗解表,不仅使已虚之阳气再随汗泄而更虚,且因正虚不能抗邪外出而致邪恋不解。恰当的治疗是扶正祛邪,双管齐下,使正旺邪除。
常用辛温解表的麻黄、羌活、防风、苏叶等与益气解表、助阳的人参、黄芪、附子、细辛、干姜等构成以其助阳解表。代表方如:败毒散、参苏饮、再造散、麻黄细辛附子汤。
素体阴血不足而感受外邪,治疗不能仅发表,因阴血亏虚,汗血同源,感受外邪,不能做汗达邪,若强行发汗,更耗阴血,甚至造成汗多亡阴的不良后果。因此,此类方剂常由辛温或辛凉的解表药如葱白、豆豉、薄荷、葛根等,与滋阴养血的玉竹、生地等组成滋阴、养血解表。代表方: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
跟师经典案例:
黄某,男,64岁,因“恶寒,发热,四肢酸痛,身软乏力5天”于2018年11月15日就诊。诉恶寒,发热,四肢酸痛项背强痛,咳嗽,咯痰量少色白,身软乏力,少气懒言,稍遇风寒即感冒,舌质淡红苔白,脉浮而无力。
中医诊断:感冒(气虚外感证)。
治法:益气解表,散寒祛湿。
组方:人参败毒散合玉屏风散加减。
处方:人参12g,羌活15g,独活15g,荆芥12g,防风15g,前胡15g,柴胡15g,葛根15g,黄芪30g,川芎12g,积壳12g,桔梗15g,获苓12g,甘草6g,生姜3片。5剂每日1剂,分3次水煎服。
11月21日复诊:诸症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守前方3剂。
2月5日随访,诉诸症痊愈,近2个月未见感冒。
三、注意事项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故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在服法上一般宜温服,服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取汗程度以遍身持续微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同时,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若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若外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