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重庆市名中医王洪白工作室 张凤艳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下来了不少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始终闪耀着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医圣张仲景在东汉时期著成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其中十卷是辩伤寒,六卷是来论杂病,也就是流传至今的《金匮要略方论》。此书有方有论、以方言治、以论言理,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必读之书。今年以来,我有幸学习了经典课程《金匮要略方论》,收获颇多:
首先,从本书开篇我们可以知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当五脏功能失调或气机阻滞时,人就生病。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强调养生的重要性,而治未病乃“谓治未病之脏腑,而非治未病之人也。”故治未病就是要以调理五脏为先,首先要使五脏元气充沛,其次要保证五脏精、气血、津液运行正常,也就是五脏气机运行正常。其实这也就是要使五脏功能活动处于一个“和”的状态,只有五脏功能平和,人体功能活动才能正常,客气邪气才不会侵犯人体,人体才会处于安和状态。而这其中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治未病过程中以养肾、调脾为先,只有先后天之本功能正常,人体其他脏腑功能活动才能运转正常。
其次,既然要以调脾为先,不得不重视肝脾之间的关系。书中原文提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说明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治疗时应当留意调补未病之脾,不行见肝治肝,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如防己黄芪汤、小建中汤等方剂均运用芍药来调和肝脾,肝和则脾胃和,故在临床实际中,应当重视肝脾的治疗,这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之道,注重疏肝养脾,保持情志畅达,健脾开胃,调养身体。
再次,全书理法方药、脉因证治全备,据脉理论是原著的一大特色。从篇目如《脏腑经脉先后脉证》等可知,每种疾病均从疾病的脉象起先论述。可见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脉诊尤为重要。在《金匮要略》中脉法敏捷,首先各病有主脉,但一病又见多种脉,也有一脉主多种病的。在原书里,张仲景告知我们如何用脉象说明病机,如何据脉象指导诊断和治疗,又如何据脉象推想预后,脉象相同又如何舍脉从证以认病,症候相同又如何从脉以认病等等。
最后,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我们学习每一种疾病的发病规律及治疗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取得更好的疗效,我们不仅要熟记原文,更应当运用自己学到的多学科学问去深化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使原文表达的意思通俗易懂。另外,在学习时也要学会分类,例如《痰饮咳嗽病脉篇》中张仲景将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这样才能更好的选药,不同的饮病采纳不同的药物来治疗,体现了"因势利导"的思想,这样才能提高疗效,更好地指导临床。本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
以上就是我学习《金匮要略方论》的一些心得体会。当然学习经典还需要我们不断琢磨,不断探讨,从而发掘其中的珍贵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