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服务临床
发布时间:2023-06-13 浏览:1270 科室: 作者:

温故知新,服务临床

                        ——学习中医内科心得体会

陈焕梅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重点学科,也是难点学科。在10余年临床实践后再次学习中医内科学教材,再一次感同身受中医内科学的系统全面、博大精深。它系统的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中医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现在我把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中医的精髓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所谓的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来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病、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是否正确。辨证和论治是诊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临床上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在总的治疗方案中,有时针对病人的症状,采用一些以及时减轻病人的痛苦为目的的对症治疗方法也是必要的,但是对症治疗只能减轻病人一时的痛苦,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方能疗效显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其次,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中医内科学也是中医临床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系统全面的教会我们临床辨证、分型、治法、方药。并根据合并的临床表现给予辨证施治,方能收到疗效。俗话说:“熟读王树和,不如临证多”,在强化记忆内科的基础上,多实践,多临床,多思考,学会对于变证的诊治及临症加减应用,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学习、认识疾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更好的服务临床。比如,胃痛的诊治方面,诊断不难,但对于差别不大的证型,比如肝胃郁热、湿热中阻,临床表现都是胃脘部灼热疼痛,口干口苦,但湿热口渴不欲饮,肝胃郁热一般伴随有烦躁易怒,胁肋胀闷,而且湿热舌苔黄腻,郁热舌苔一般不腻,湿热脉滑,郁热脉弦。求同存异,平素多比较,多分析,抓主症,辨差异,综合四诊合参,辨证分型就会迎刃而解。

   最后,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各科的基础,通过对内科学的学习、理解和临床实践,认识和诊治内科疾病。守正创新,创新得出新的治疗思想和经验。学习中医内科学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要想成为名医,是要建立在中医内科学的基础上对每种疾病进行创新、归纳、总结治疗思想和经验,才能适应各个阶层的需要,更好的服务临床。


地址:重庆市黔江区正阳街道正舟路南段360号

急救电话:120,023-79252120

门诊部:023-79246331

值班电话:023-79222258

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_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

渝ICP备15010313号-2

渝公网安备50011402500550号

本站所有资料不能作为诊疗及医疗依据

联系
电话
预约
挂号

微信扫一扫
返回
顶部